I. 引言

A. 开幕词

愿主赐安宁于您
愿您平安
愿好运降临于您
礼敬佛陀
惟德动天
愿我们所有人安乐吉祥

首先,我要感谢三宝的加持,使 2024 年卫塞节庆典得以顺利举行。卫塞节庆典是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卫塞节庆祝活动,其宗旨是向公众介绍佛教的普世价值观。这项活动由印度尼西亚佛教青年总会 (YBAI) 主办,该总会是由众青年佛教徒所组成的,其精神是不分民族、宗教、种族和群体,向所有群体传播佛法。

2024 年卫塞节庆典提出了 “以正念领导,让社会更美好” 的主题,其精神是支持和培养领导者的特质,即从物质、内心、自然和社区开始,关注和关心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使领导者能够确定方向并制定政策,使周围环境更加美好和发展。2024 年卫塞节庆典以立体模型和跨文化创意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现了 “以正念领导,让社会更美好”的精神,是领导力在各种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具有中国传统的悉达多太子诞生的立体模型,悉达多太子的模型是可以从莲花中移动出来的;也有佛陀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僧侣生病期间直接为其治疗的立体模型,其中,不同传承的僧侣模型是能移动的;还有佛陀进入涅槃的立体模型以及象征希望的灯笼。此外,2024 年卫塞节庆典还邀请访客通过体验一系列具有正念的领导者并能指导其成员的艺术活动,其中包括东爪哇独有的卡拉维坦艺术表演、犀鸟舞、布袋戏、变脸、音乐艺术以及舞狮等。

最后,我代表 2024 年卫塞节庆典委员会的全体成员,希望 “以正念领导,让社会更美好 “的精神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正念领导。

愿一切安乐吉祥
以慈心撰


Anthony Orodiputro
2024 年卫塞节庆典主席

B. 卫塞节

卫塞节源自梵文 “Vaiśākha “和巴利文 “Vesākha”,是印度历 4 月的名称。这一天也被称为 “Buddha Purnima”、”Buddha Jayanti “和 “Sagadawa Duchen”。佛历四月十五日是 “三藏卫塞节”,这一天要纪念三件大事,即悉达多太子诞生、苦行僧乔达摩圆寂和乔达摩佛陀圆寂。

(三轮和噶玛噶举历法)

C. 印度尼西亚青年佛教协会(YBAI)

印度尼西亚青年佛教徒协会(YBAI)是一个专门培养印度尼西亚青年佛教徒的佛教组织。青年佛教协会的使命是以慈悲和仁爱为基础传播佛教,以实现青年能够根据佛教教义克服世俗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和障碍,正确成长和发展的崇高目标。

印尼佛教青年会将继续发展壮大,参与印尼佛教的发展,向年轻人弘扬佛法,并为印尼年轻佛教徒的领导能力培训提供设施和基础设施。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印尼群岛的佛教就能为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生活带来良好的发展。印尼佛教青年会将逐步用现代方法发展印尼佛教,使之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D. 2024 年卫塞节

为纪念卫塞节,我们印度尼西亚青年佛教协会(YBAI)的佛教青年希望以展览和艺术表演等活动的形式庆祝卫塞节,统称为 卫塞节。这项活动是对佛法的庆祝和赞赏,每年在卫塞节这一天举行,目的是在公共场所向普通民众(包括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介绍佛教,其使命是通过佛陀教导的普世价值观向社会介绍佛教并带来实际利益。每年,这些价值观都会以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风格,通过教育性的透视画,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进行展示。

此外,还有来自泗水雅加达地区内外寺院的各种表演者,以及其他外界人士将参与其中,为此次活动增添活力。2024 年卫塞节的主题是 “用心领导,让社会更美好”(Mindful Leadership for Better Society)。通过这一活动主题,希望它能为印度尼西亚国家带来益处,使其在 2024 年成为一个在社会和国家方面都更加美好的国家。

E. 卫塞节沉思

第一件大事是悉达多王子在蓝毗尼花园诞生。他是释迦族王子,是须菩提达那国王和摩诃摩耶王后的爱子。摩诃摩耶王后站在两棵沙拉树之间生下了悉达多王子。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并没有哭泣,而是走了七步,每走一步都有莲花盛开。

悉达多王子成年后放弃了宫廷生活,成为一名苦行僧。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苦行僧乔答摩不断折磨自己,寻找彻底了断生死轮回的终极之道。然而,这些极端的自我折磨行为最终阻碍了他的修行,最终导致他回归自我关怀。苦行僧乔达摩意识到了 “中道 “的必要性。通过这条中道,第二件大事发生了,苦行僧乔答摩在菩提伽耶成佛。

佛陀深知佛法(真理的教诲)对众生的重要性,为了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幸福,他四处流浪,传授佛法,长达 45 年之久。佛陀说:”一切有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他的肉身也是如此。佛陀最后一次讲经说法,于是发生了第三件大事,即佛陀在库西那拉的般涅槃。

因此,佛教徒在这一时刻反思并庆祝三世佛卫塞节,以此提醒自己佛陀的教诲,这些教诲能够带来智慧和人生的幸福。

II. 佛经中的领导力

领导者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特征,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周围的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但需要不同形式的领导力。作为佛教徒,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真正活在当下的方法,我们也往往会发现更多不同的方法来影响他人的生活。

佛教主张,正如《卡卡瓦蒂-西哈那达经》(Cakkavatti-Sīhanāda Sutta)所指出的,领导力有七个特征,《达摩经》(Dhammañūsutta)所概述的价值观对其进行了补充:

  1. Atthañū(辨别善恶的能力)
  2. Mattañū(了解惩罚的限度等)
  3. Parisaññū(了解自己的集会;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4. Dhammaññū(了解真理)
  5. Kalaññū(了解正确的时间,如休庭、休闲和旅行等任务)
  6. Attaññū(了解自己的品质,如自信、道德、学识、慷慨、智慧和口才的水平)
  7. Puggalaparoparañū(了解长处和短处)

佛教认为,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在君主制下尤其如此,因为国王往往拥有巨大的中央集权,可能会被不择手段的君主滥用。为了防止滥用权力,佛教建议他们以十大原则来训练自己,即 Dasa Rājādhamma 原则:

  1. Dāna(慷慨)、
  2. Śīla(道德)、
  3. Pariccāga(慷慨)
  4. Ajjava(诚实)
  5. Maddava(温柔)
  6. 塔波(自我控制)
  7. Akkodha(没有愤怒)、
  8. Avihimsā(非暴力)、
  9. Khandi(忍耐)和
  10. Avirodhana(无障碍)

在《华严经》中,佛陀阐述了皈依僧伽的含义,即一个人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将僧伽视为一个管理有序、和谐的众生团体:

  • 佛法中的平等
  • 分权式领导
  • 相互支持与责任
  • 相互尊重与和谐
  • 沟通与互动
  • 民主管理

佛陀还在《波罗婆多经》中描述了导致领导者垮台的因素,其中包括

  • 憎恨佛法
  • 喜欢与恶人为伴
  • 喜欢睡觉、爱说话、迟钝、懒惰、易怒
  • 尽管拥有财富,却不能赡养年老体弱的父母
  • 冒充牧师、僧侣或其他精神导师欺骗他人
  • 独自享受丰厚的财富、资产和运气
  • 因血统、财富或环境而傲慢,看不起亲友
  • 沉溺于女色、酗酒、赌博和挥霍所得
  • 对自己的妻子不满,沉迷于妓女或他人的妻子
  • 青春已逝,却与年轻人结婚,并不断吃醋
  • 信任酗酒挥霍的女人或有类似行为的男人,并赋予他们权力
  • 野心勃勃但缺乏手段,追求权力或想支配他人

因此,除了保持个人素质之外,领导者还必须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对于认识和改正自身的缺点,以及不断磨练自己明智、公正的领导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身份的领导者,无论是母亲领导孩子,还是在工作中领导团队,甚至是领导自己。因此,始终保持自我意识,在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和决定中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是非常重要的。

III. 领导故事和领导特质阐述

阿育王是古印度毛利兰帝国的著名领袖。他于公元前 268 年至公元前 232 年在位,他的和平、宗教宽容和社会福利政策留下了持久的影响。阿育王因几个令人钦佩的领导特点而受到古印度人民的尊敬,我们都可以从中学习。首先是道德领导和道德责任。阿育王恪守道德领导原则,认识到领导者对人民福祉的道德责任。他以仁爱之心进行公正的统治,促进人民的福祉。最后是阿育王的心智,这可以从他的转变和自我反省中看出。他从一个冷酷无情的征服者转变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统治者,这表明了自我反省的力量和改变的意愿。他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并用新的视角来弥补这些错误,通过按照《达萨罗迦陀摩》(Dasa Rājādhamma)进行领导来推动积极的变革

玄奘,俗称唐三藏,是七世纪中国佛教僧侣,以追求真理和学问而闻名于世。他不顾政治动荡和出国禁令,踏上了长达 17 年的非凡旅程,前往印度求取佛教真经。在整个朝圣过程中,玄奘面临着无数挑战,包括恶劣的气候、险恶的沙漠和强盗的威胁,但他坚定不移的奉献精神和心无旁骛的态度使他克服了这些障碍。他带着超过 657 部梵文典籍归来,针对中国翻译中存在的差异和不完整之处进行了细致的翻译,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他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提供了对 7 世纪中亚和印度的宝贵见解,反映了他细致的观察和对文化的深刻尊重。这本记录至今仍弥足珍贵,为历史学家、学者和佛教徒提供了有关当时这些地区的地理、文化和宗教习俗的详细记载。回国后,玄奘获得了一个高级文职职位,但他拒绝了。相反,他专注于翻译和教学,成为无私奉献和谦逊的典范。他的心路历程和学术贡献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遗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正直的品格追求知识和精神智慧。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在中国又称达摩祖师,在日本又称达磨,是公元 5 世纪的佛教僧侣,因将禅宗传入中国而闻名,并成为禅宗在中国的第一位祖师。菩提达摩以其对禅修原则的坚定执着而闻名,他的修行强调深层的正念和当下觉知的培养。他面临着无数挑战,包括梁武帝的怀疑和在少林寺九年壁观的苦行。尽管经历了这些考验,但他对精神修行的深刻承诺和他关于 “二入四行 “的创新教义为禅宗奠定了基础。他强调通过正念禅修来直接体验和实现自我,这对禅宗传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影响了整个东亚的武术和文化景观。菩提达摩的心路历程和教诲体现了心性领导力、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采用非传统方法的勇气。

IV. 闭幕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以正念为基础。同理心和善意应该成为我们互动的根本因素。

正念领导力鼓励我们以开放和真诚的心过好每一刻,以激励人心的榜样发挥领导作用。这样,我们不仅能发挥自己的人生潜能,还能支持身边的人实现个人发展。

在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中,

正念应常驻,

以同情和仁慈,

充满慈悲。

一种荡漾的存在、 

心境永远清醒、

以一颗

开放而真诚。

从小事做起:我们迈出的每一小步,我们做出的每一点努力,都是有意义的。让每一天都成为我们成长和发展的新机会。不要让小小的失败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相反,要把它们当作宝贵的经验教训,推动我们前进。